English

观望书市

1999-10-08 来源:光明日报 周晓 我有话说

第十届全国书市热热闹闹地开幕,又热热闹闹地结束了。作为本世纪最后一次书业界的盛会,本届书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展单位。据悉,共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42个代表团、500多家图书及电子、音像出版社,近400家期刊社和3000家新华书店聚首长沙,与会代表达5万余人。一时间,长沙街头彩旗招展,宾馆饭店人满为患,出租车司机更是沾了书市的光,迎来送往,乐此不疲。“世纪书市”的巨大威力和影响力着实令人叹服。

注重整体形象,显示出版界不断成熟和发展

到书市订货展馆转一转,就能明显感到,本届书市上各代表团无论是图书选题品种,还是整体形象设计及宣传策划水平都有了大幅提高。组建后首次亮相的上海世纪集团,以全方位展开的系列活动引起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书市开幕前一天,他们就先声夺人,在有数十家媒体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自己,书市期间又组织了签名售书、赠书等活动,与读者频繁接触交流。在订货展馆,他们统一有序地展开攻势,订货单印制精美,图书展位设计更是突出了集团的规模宏大,其展示效果给业内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山西展团出色的形象设计,展位布置及广告词、宣传品等诸方面的不凡表现同样颇具震撼力。比如他们以山西古迹风貌为题材制作了大型全景式展板作为展位背景,选择鲜艳独特的黄色、红色为主题色,13个摊位形成整体景观,使山西展区开阔、气派。“山西不再无声息”,作为内陆省份,山西团在此次书市上显示出要在出版界搏一把的气势。给业内人士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展团。看来,这些地区的出版人已不甘示弱,欲利用世纪末的这次盛会寻求自己在图书市场的一席之地。

会老朋友,交新朋友,书业人士更看重书市捕捉信息、沟通交流的功能

由于近年来专业订货会已是门类齐全,频繁不断,因此,如今书市的功能已更多地体现在新朋老友互通信息上。每天在展馆露面,而又不仅仅是看看就走的社长、总编辑,构成了本届书市一道引人的风景。各地新华书店的老总也来了不少,而像广西师大、世界图书公司西安公司等出版社的编辑则几乎是倾巢而出。山西、上海、辽宁、吉林等地出版社也基本上是每个编辑室都派来了编辑,看书、看选题,与书店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书市更像一个“信息”的集市。书市的订货功能越来越弱已是公认的事实,本届书市上出版社和书店谈论的话题不再是“码洋、订数”,更多的是加强沟通,以使合作更加顺畅。

关于书市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 显然,举办全国书市对当地的图书市场有巨大的刺激和拉动作用。此次书市开幕前,湖南图书城9月21日的零售额就达到60多万元,22日达到了100多万元。上海人民出版社一本定价180元的学术专著一下卖了10本。24日书市开幕当天,读者人次达到3万,销售码洋68万元,之后几天内长沙及湖南各地分市的零售情况也节节上升,25日湖南图书城不得不两次停止让读者进场。这样的情况让出版界感到异常鼓舞,市场潜力仍需要挖掘,而举办书市仍是目前比较好的激活市场的办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出版社在订货展馆投入的宣传力量远大于零售卖场,而事实上,读者才是举办书市的终极目标,这恐怕是出版界需要考虑的问题。此次在各零售卖场,除签名售书外,引人注意的只有邮电社的赠购书优惠券活动,上海辞书社《辞海》(1999年版)、少儿社《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等很多新书的出版没有被广大读者了解。

思考之二: 书市的规模越办越大,已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应当说,这对出版业的发展是有利的,比如此次书市组委会邀请图书馆等团体来购书,出版界的影响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说到底,书市应是业内人士的聚会,是为“书”而来的。有些地方把去书市当成一种福利待遇,一些非业务人士到会,使书市的“商味”变淡了。

思考之三: 全国书市组织工作的繁杂、艰难是显然的,但主办者还是应该更多地注意,除了代表的吃、住、行外,怎样更好地发挥书市的功效。比如书市举办地的硬件设施应能满足书市这个庞然大物的要求,零售卖场与订货是否应该在一起,“造市”和“造气氛”之后,怎样使读者明确“书市在哪里”,“在哪里卖书”等基本问题。

全国书市是书业界的盛会,它对我国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使它更规范、更具影响力、更有收获,出版人还须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